N

新闻中心

EWS CENTER

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聚焦 > 正文

媒体聚焦

《人民日报》:贺兰山下的“东方奇迹”
来源:《人民日报》         发布时间:2010-08-31 00:00:00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  A+  A  A-         打印

 

      8月,是收获的季节。
      一个喜讯在贺兰山下传播:“‘射频超导用高纯铌材’科技项目列入国家重点计划!”这是来自宁夏石嘴山中色(宁夏)东方集团公司干部职工和广大科技人员的铿锵之音。
      “我们自主研发的尖端产品超导铌腔应用于北京电子对撞机。这一技术的研发,日本用了23年,而我们只花了4年时间。”在中色(宁夏)东方集团公司,公司原董事长、中国工程院院士何季麟揭开了中色东方薪火相传、传递梦想的故事……
      贺兰山麓,绿荫覆盖,鲜花绽放。走进中色东方,我们读到了一种别样的奋斗风骨,那是一丘沙漠中的生命原色,那是一方苍凉里拼打出来的创业奇迹!
      自主创新,从“追随者”变成“领跑者”
      上世纪80年代初,一家美国公司声称,“我们绝对不会在东方培植一个竞争对手”。然而,短短的十几年,中色东方不仅追上了国际先进技术的脚步,跻身“世界三强”,而且从“追随者”变成了“领跑者”!
      作为我国最大的钽铌生产企业,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,中色东方近半个世纪的艰难历程,是一部自主创新的发展史诗。
      钽、铌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。小到手机、电脑、电视机、汽车发动机,大到火箭、宇宙飞船、人造卫星,都离不开这些稀有金属。有了它们,手机越做越小、电视越来越薄……全球每生产10部手机,就有4部含有这家企业的产品材料。
      2009年,中色东方生产的钽丝占世界市场份额60%,居世界第一位;钽粉占世界市场份额30%,居世界第二位,与美、德企业三分天下。
      是中色东方具有资源优势?不是。我国虽然是稀有金属资源大国,但中色东方所依赖的钽铌原料70%来自国外。
是钽铌产品的国内市场广阔?也不是。中色东方主导产品的90%以上销往美国、日本、韩国以及欧洲等国家和地区。
      到底是什么创造了这一发展奇迹?
      “是45年来始终如一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,是团结拼搏、求实创新、艰苦奋斗、无私奉献的企业精神,创造了中色东方‘两头在外’、经济崛起的奇迹!”年逾古稀的原厂长吴瑞荣述说。
     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,中色东方瞄准高端技术,相继实施了“超高比容钽粉、钽电容器阳极引线用钽丝”两个国家级重点技改项目,建成了亚洲最大的钽铌湿法生产线;引进先进的铝热还原法,将铌产品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缩短了20年。1993年起,销售额连续8年保持45%的增长,吸引了国际同行关注的目光。
      “国际市场上主流钽丝产品的技术规格是直径0.1至0.15毫米,而我们现在的技术储备已达到直径0.06毫米,比头发丝还要细。目前,我们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做得这么细的企业。”在钽丝车间,总经理钟景明自豪地说。
      如今,中色东方已开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40多个系列、200多个品种的产品,90%以上的产品都是自主研发,拥有70多项专利技术,获得国家、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0多项。
      转变发展方式,精彩演绎“中国创造”
      “全世界钽行业每年销售额大约60亿元,中色东方即便将全球市场尽收囊中,也无法实现做大做强。因此,我们必须在钽铌产品以外寻找出路。”董事长张创奇说,随着世界信息产业的泡沫散去,连续十几年高速发展的中色东方也面临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。“通过提升钽丝、钽粉技术品级和质量水平,提高市场占有率,遏制住了经营下滑的局面,但我们也开始审视发展方式的转变。”
      “企业‘两头在外’,无论原料供应和市场销售哪个环节出现问题,就会出现很大风险。必须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,转变发展方式。”钟景明深有同感。
      以结构调整为主线,以改革和科技创新为动力,提高核心竞争力。中色东方规划了电容器级钽粉、钽丝、钛及其合金等8条产业链。在进一步提升钽粉、钽丝技术品级的同时,加快新产品研发和新产业建设速度,发展碳化硅微粉、高纯钽铌靶材等一批与主业关联度高、工艺相近的产业,有效扩大了市场份额。
      2007年,在赢得市场恢复性增长,销售再创历史新高的形势下,中国有色集团重组中色(宁夏)东方集团公司。两年后公司资产由重组前的37亿元迅速扩展到70亿元。
      2008年5月,中色东方迈出了产业调整的坚实步伐。中色东方提出“围绕钽铌铍把企业做精,围绕相关金属产业把企业做大,围绕人才和科研实力把企业做强”的发展战略,重点发展钽铌金属和其合金、钽铌铝的电容器产业、金属靶材和非金属靶材、粉体材料产业、干法氟化铝产业、微合金钢炉料产业,以及3000吨钛及钛合金熔炼加工等项目。
      2009年,直面国际金融危机,中色东方自我加压,逆势而上,提出未来5年实现资产规模和销售收入“双百亿”的奋斗目标。
      目前,中色东方的世界级铍青铜生产线正在紧张建设施工中,总投资5亿元的世界最先进的设备在这里落户。作为铜制品中附加值最高的产品,铍青铜的市场需求每年以25%的速度递增,这个项目建成后,有望成为继钽粉、钽丝后中色东方的又一个“世界三强”。
      “中色东方将坚定不移走自主创新之路。因为离开自主创新,企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,就会失去生命力。”钟景明说。
      人才,搏击国际市场的最大优势
      如今,在中色东方的园区内,透明的空气中氤氲着甜甜的花香,黄沙肆虐的疼痛记忆早已悄然远去,工作在艳阳与暖风的和弦里,中色东方人燃烧着更多的奋斗激情。“生产要素中人才是第一要素。中色东方注重待遇留人、感情留人、事业留人。”党委副书记余春勇说。
      今天的中色东方,员工已近5000人,技术人员占总数的40%。其中工程师320人,高级工程师188人,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9人。中国钽铌铍加工冶炼领域的技术专家主要集中在这里,这些“知识英雄”正是中色东方搏击国际市场的最大优势。
      何季麟,我国钽铌事业的学科带头人,从一个普通研究人员成长为院士。当年研发钽粉的情景他记忆犹新:“老厂长给我下命令,半年拿下高比容钽粉!我们天天坚守在两间低矮的平房实验室,夜以继日,反复论证……”半年后,高比容钽粉技术难关被攻破,并实现了我国历史上钽粉出口零的突破。
      进入21世纪,他带领这个团队又瞄准铌材应用技术科技攻关。经过几年研发,这一服务于核能物理超导加速器的科研项目研发,步入了世界高端水平。
      现任董事长张创奇,对企业人才战略的理解有着更具前瞻性和更为理性的思考。“中色东方科技工作者具有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共性,忠诚祖国,忠于事业。因此,事业留人是中色东方人才战略最核心、最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内容。”他形象地比喻说,中色东方能够一次次战胜困难,在于我们有一支企业自己培育的科技人才队伍,形成了宝塔式结构形态。“以何院士为塔尖,29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、5位博士、30多位硕士以及自己组建的专家队伍为塔腰,塔基则是近年来高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自学成才的工程师、工程技术人员。”
      共产党员、西北稀有金属研究院副院长施文锋,曾为我国高比容钽粉的研发作出了突出贡献。他35岁时就已是教授级高工,十几年前的“身价”就是年薪几百万。有企业想挖走他,可他毅然选择了坚守,“人活着不能只是为了钱。我们的企业技术含量高,有广阔的前景。在这里,我可以找到一种荣誉感和成就感。”
      施文锋的故事,是中色东方自强不息的企业文化感染人的一个缩影。正是一批像施文锋这样的专家,把全部青春献给了钟爱的事业,铸就了中色东方屹立不倒的中流砥柱。
      没有追求,就没有未来。“要做就做最好!”何季麟的话,淡定而悠长。事实上,这更是中色东方人奉献青春、献身事业的写照。

 

【浏览次】 关闭

上一篇:《科技日报》:贺兰山下的蜕变
下一篇:宁夏日报:贺兰山下的中国骄傲